“绿风”吹唤起了什么

发布时间:2010/12/9 13:39:52 点击:1006

    记者:北京画院推出的这次以《绿风》命题的画展创作主旨十分明确:希望以画家手中的画笔唤醒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进而激发人们申办奥运的热情。在我的印象里,画院已经多年没有搞过这样的以群体形式举办的切入社会层面、关注社会事业的创作展了,由此,使画院给人一种“偏居一隅默无声”的感觉。请谈谈举办这次展览的创意是怎样提出的?
  杨延文(以下简称杨):你的印象不错,不短的一个时期以来,作为我国成立最早、艺术创作实力最强的美术创作机构,北京画院在社会上确实显得有点儿悄无声息,与北京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大战略显得不很协调。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特定的环境使然。艺术的商品化使画家们更多的注重自身艺术个性的发展,关起门来画画,对社会的关注和参与意识显得相对淡漠,即使有参与的想法,也在如何参与上感到茫然与困惑;二是作为政府办的画院,尚没有在实践中找准自身的功能与社会定位,同样不清晰该以怎样的姿态融入社会,参与到社会文化建设中来。这次《绿风》画展的推出,可以视做画院关注社会迈出的一步。画院领导班子去年5月调整后,明确提出要把关注、参与社会当做今后的工作主线来抓,为画家组织、提供、创造更多参与社会的机会。《绿风》画展的创意与筹办也是从去年5月开始的。作为北京的专业画家,为首都环保和申奥做点儿实事,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记者:在长期形成的个性发展轨迹上,突然以命题创作的形式要求画家们完成一个大主题,拉近创作与社会之间的距离,画家们的反应如何?作品的整体面貌和水平是怎样一种状态?
  杨:这可以用两句话概括:画家们的参与热情出乎意料的高,创作欲望出乎意料的强烈。在去年底画院组织的“绿风创作写生行”活动中,不仅中青年画家热情参与,一些已退休多年的老画家也激发起热情,纷纷报名,随队跋涉。画家们沿着朱镕基总理视察三北的路线走下去,到赤城、走丰宁、过围场、赴坝上,一直远涉到河南的贫困县南召,一路调研、写生,感受生活,激发起强烈的创作热情。从赤城到丰宁,画家们沿途搜集创作资料,中午竟顾不上吃饭。赶到丰宁涉坨子村时正赶上下雨,不少画家没带雨衣,就在小雨中即景写生。在围场坝上,画家们抓紧一切机会和当地的环保、植树模范交流,收获颇丰,感慨良多。这样的场景也是画院多年来少见的。由此看出,我们的画家是有社会热情和社会参与愿望的,一经组织引燃,激情会很快转化成动力。
  从创意推出到今年植树节期间面世,这次历时8个月的专题画展将展出的50多件作品基本反映出北京画院的创作新思路和新水平。社会生活的体验使相当一部分画家拓展了创作题材领域,以国画人物见长的中年画家聂鸥这次用油画创作的巨幅作品《农贸市场》,场景大,人物多,表现出丰厚的生活涵量,老画家张仁芝采风归来,一气儿画了5件作品,入选3件,都是和环保、绿化紧密联系的北京山水;而一向以人物肖像见长的油画家艾轩,这次别开生面地创作了门头沟百花山的秋景,进入了创作的新领域。
  记者:这次“绿风行动”是以一种组织形式重开了北京画家关注社会、关爱北京的好头,那么通过众多画家的参与行为,是否也可以视做北京专业画家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的复归呢?
  杨:可以这样讲。之所以说“复归”,也可以看出你对北京画院历史的了解。对北京自然风光的艺术表现,是画院几代艺术家的一个优秀传统,而北京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浓厚的人文环境也孕育了一代杰出的美术家和一批优秀作品。1958年创作的《首都之春》,更可以视做那个特定的年代画院画家参与社会、关注生活的历史性写照。当时,老画家古一舟、吴镜汀、秦仲文深入生产与生活一线,用画笔记录下大炼钢铁、植树造林的生动历史一幕,不仅留下了优秀作品,也为北京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史料。时代发展到今天,社会环境在变,人们的观念也在变,然而具体到画家,前辈们留给我们的创作规律仍然适用。归结起来还是关注生活,表现生活,具有社会责任感。这次“绿风写生行”前,画院便组织画家以“火红的年代”为题回顾、研讨了《首都之春》创作的历史经历,不少画家重受启发,深感要保持长久的创作激情一刻也离不开生活,只有关注现实、关注当今人类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才能创作出有恒久生命力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创作主题明确的画展前后经历与迈出的每一步,确实对画家社会责任感的复归有一种召唤作用。
  记者:对于艺术家而言,您认为个人才情与时代发展是怎样一种关系?
  杨:艺术本身需要才情,艺术创作也需要个性,但是光有这两点是不够的,艺术作品只有紧跟发展变革的时代,才能为社会所认同,进而反过来促进创作。美术创作如果不“入世”,不可能形成广泛的影响。我常讲,艺术创作应是画家火一样的热情和冰一样的冷静思考的结合产物。凡事淡漠,对社会引发不起激情,作品肯定缺乏生命力;反之,如果光有热情,不冷静,不能寻找到一种平和的心态,创作出的作品又多是浮躁的,经不起检验的,因此,只有热情和理性兼备,才能与时代大环境协调一致起来,当然这里最重要的是题材的创新,涉足新的生活才能进入新的领域,才能产生新的艺术语言,才能造就出优秀的画家,产生有影响力的作品。市文化局的领导不久前强调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画家而言,就是不仅要懂得笔墨技巧,更要懂社会,由此看,这次《绿风》画展的推出也在人才培养上走出了实际一步。
  记者:看来,迈进新世纪的北京画院的确是想借助这次“绿风行动”从沉寂中拔出双腿,在北京的文化舞台上喊出自己的声音,那么,作为画院的主要业务领导之一,您能就盘活画院的文化市场和关注、参与社会的后续举措谈谈认识和想法吗?
  杨:在这点上,新的画院领导班子确实有长线规划。现在对美术市场的理解有个偏差,好像一提就是卖画。而画院在美术界该起什么作用?如何盘活画院的文化市场这样的大话题却多年忽略。我以为未来美术文化市场的发展取向应是一种整体盘活,只有大的作品才有大的价格,只有大的项目才能争取到大的投入,有了大的投入才有大的产出,有了大的产出才会有大的收益。在这当中,画家是主线,离不开画家的参与,从这点说,画家的参与意识与热情,会使画院的整体形象得以最大化的社会凸现,反过来,又可以拉动画家社会知名度的提升,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关注社会、关爱北京将构成画院今后工作的主体。今年3月《绿风》画展一结束,画院将以《远山在召唤》为主题组织画家到河南南召进行文化扶贫。地处伏牛山脉的南召县有很好的自然山水环境,为保护全省环境大局,该县将可耕地建成了水库,当地群众赖以生存的只剩下了大山。然而面对贫困当地人却没有怨言。我们要通过办画展宣传当地的秀丽风光,为开辟当地旅游资源做点实事,促其脱贫。这次活动的协办单位——中央文献研究室承诺出画集。此外,一个以关注北京人文环境,展现新北京风采的《古都风韵》画展正在紧锣密鼓的策划中,争取年内推出。明年北京画院将迎来建院45周年。届时,院里将推出一个更高层次的大型展览,将画院的历史辉煌与画院当今艺术家的成就一并向社会做汇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画院还有一个更宏大的设想,在北京建立“齐白石艺术中心”,使我们这座文化古都再添一处集展览、研究、交流于一体的具有标志性的现代化艺术场馆,中心将专辟展厅,展出齐白石先生的作品,使人们更好地缅怀这位杰出的人民艺术家对中国美术发展和中华民族主流文化做出的贡献。
  记者:在鼓励画家关注参与社会生活,不断提升作品的艺术档次上,画院有什么长远考虑吗?
杨:北京画院是全国美术创作人才最集中的地方,这是优势,只有把这种优势变成文化市场中的强势,才能重新擦亮画院的金字招牌。最近,一个建立“北京画院齐白石艺术奖”的想法已经萌生,画院会把人才培养和表现时代的大作品的推出放在突出地位来抓,让北京画院重新显山露水,再造辉煌。(马平)